-
财产保险合同中第一受益人权利义务应当如何认定?|保险法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八条 保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三)保险标的;(四)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五)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六)保险金额;(七)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八)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九)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十)订立合同的年、月、日。 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约定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事项。受益人
2019-12-25 2573
-
如何合法的解除一份已经生效的合同|合同法
什么是合同解除权: 合同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它的行使会产生合同权利义务消灭的法律后果。已经成立并生效的合同,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解除,如何合法进行解除,本文将结合2019年11月8日最新颁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此一一解析。 《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权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
2019-12-24 1797
-
商业广告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几种常见的要约邀请|合同法
要约邀请,又称要约引诱,是邀请或者引诱他人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要约的意思表示。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种常见的行为一般属于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 一、寄送的价目表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收到商家寄送的价目表。这些价目表一般仅表明商品名称、价格,没有指明数量,接收人不能以“是”、 “同意”等肯定词语答复成立合同,所以只能视作要约邀请。实际上,寄送的价目表是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推销商品的一种方式,它与商店中货物标价陈列在性质上相同,表达发出者希望订立
2019-12-23 8633
-
你的股权是他人代持的吗?-----股权代持相关问题的司法处理|公司法
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证明书或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并非公司实际股东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股权代持。那么,股权代持的效力如何?代持人与被代持人都有哪些法律责任呢?本文作以浅显分析。 一、股权代持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肯定了股权代持的效力,即: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被代持人)与名义出资人(代持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
2019-12-20 1704
-
保险人解除保险合同后,保险合同效力如何认定?丨保险法
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五条:“除本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二、保险合同解除的两种行为: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经商定同意消灭既存的保险合同效力的法律行为,或保险合同当事人一方根据法律或合同中的约定行使解除权而采取的单方行为。 三、行使解除权的法律效力:合同双方负有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原有状态的义务。 四、
2019-12-18 2022
-
老公房拆迁,户口在房屋内,就一定可以分割动迁利益?|共有物分割-《物权法》
案情简介: 原告林A与原告周B是夫妻,原告管C是林A的母亲,两被告是母女关系,孙E与管C的儿子林D原是夫妻,于2003年12月31日离婚,离婚协议中被告孙E已自愿放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康路XXX弄XXX号XXX室房屋的承租权。 林D于2011年10月18日去世。 2016年上述房屋被征收,原、被告户籍均在上述公房内,在册户籍为原、被告五人。 2016年4月15日被告孙E与房屋征收单位签订《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
2019-12-17 2716
-
要约的构成要件|合同法
所谓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项意思表示要成为要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要约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要件: 一、要约是特定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只要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都可以作为要约人。但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因此,发出要约的人必须特定化。 二、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 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合同因相对人对于要约的承诺而
2019-12-16 2200
-
在订立合同时,该如何选择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合同法
合同争议解决条款是合同不可或缺的条款之一。当合同的履行出现瑕疵、分歧或者其他争议的时候,如果未约定争议解决条款或者约定不明,合同各方将会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甚至利益成本。 那么该如何选择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呢?争议解决条款该如何订立呢? 一般地讲,有效的争议解决机构不外乎两种,一是法院,二是仲裁委员会。 我们如果想提交法院解决争议,可以约定:“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均有权向有管辖
2019-12-13 1705